《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建议学时数:60
学分:4
课程类别: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和最新成果,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
(二)技能目标
使学生学会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职业素质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学生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适应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项目一 课程总论
1.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及其精髓。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4)正确评价毛泽东个人和毛泽东思想。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重新确立和发展。
(7)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3.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熟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重新确立和发展。
(3)了解:正确评价毛泽东个人和毛泽东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项目二 毛泽东思想
1、教学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是毛泽东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它们分别回答并在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问题。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两大历史任务的关联。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客观依据、现实可能及基本内容。
(4)正确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5)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6)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3.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客观依据、现实可能及基本内容;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熟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了解:近代中国国情和两大历史任务的关联。
项目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理论
1.教学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2)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的正确理解。
(3)社会主义本质同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有什么区别?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和联系。
(5)如何正确认识党的最高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关系。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发展战略。
(7)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8)我国改革的性质和方向以及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和是非得失的标准。
(9)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0)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3.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内容。
(1)掌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和联系;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2)熟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发展战略;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了解:我国改革的性质和方向以及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和是非得失的标准;党的最高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关系。
项目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
1.教学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四大方面的基本制度要求和建设内容。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如何认识贫富分化?如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5)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在何处?
(6)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7)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多党制的区别;对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人权是理解。
(8)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9)如何认识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0)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3.教学基本要求:
也是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帮助大学生理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1)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熟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3)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多党制的区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项目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环境和保证
1.教学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需的国际环境、外交政策、祖国统一等基本环境及其依靠力量、领导核心等保证。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
(4)新世纪新阶段对台方针政策。
(5)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及曲折进程。
(6)对战后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认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8)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9)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的变化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挑战。
3.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熟悉:“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战后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
(3)了解:新世纪新阶段对台方针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四、实践环节内容及要求
(一)实践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学生:
1.能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会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
(二)实践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
序号 | 项目名称 | 学时 | 实践类型 | 必做/选做 | 备注 |
1 | 指定主题演讲 | 课堂实践 | 主题内容与课堂相近原则 | ||
2 | 课堂讨论 | 课堂实践 | 指定主题 | ||
3 | 暑期社会实践 | 假期实践 | 指定主题 | 完成实践报告 |
五、学时安排
表5-1 学时安排
序号 | 项目名称 | 理论 | 实践 | 小计 |
1 | 课程总论 | 12 | 12 | |
2 | 毛泽东思想 | 8 | 8 | |
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理论 | 12 | 12 | |
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 | 18 | 18 | |
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环境和保证 | 10 | 10 | |
合计 | 60 |
六、考核方式及要求
考核方式为考试。
内容:教学大纲所规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要求:学生能识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能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里简介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由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实践作业、课堂实践情况予以评定)占20%,其中考试成绩占20%(采用开卷考试方式,由授课教师根据卷面所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予以评定),期末考试成绩占60%(采用集体阅卷方式,由各阅卷老师根据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据实评定)。
七、推荐教材或参考书
推荐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2010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9
推荐参考书: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 .胡绳主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08
推荐影音材料:
《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公司的力量》
八、其他说明
1.本大纲所列课时数均为实际理论授课时数,期中考试和答疑课时另计。
2.本大纲所列实践项目的演讲和讨论均为课堂实践。
3.暑期社会实践由社科部指定主题,要求学生在暑期完成并写出实践报告,实践报告由教研室统一批阅。
执笔:王永哲
审核:
审定:
制(修)订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