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3210231
总学时:48
学 分:3
课程类别:文化素质课(必修课)
教学对象:高职各专业
授课单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它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基础上,对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以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基础。
二、课程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学校园的学习特点和肩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掌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人生价值内容与评价的根本标准;理解优良道德传统、公共道德和职业的基本内容以及当前就业形势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的重要意义;领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二)技能目标
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职业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实现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社会主义道德观、职业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观教育,增强学生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适应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
项目一 课程总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从而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人学精神的实质
2、时代、使命与成才
(三)教学内容
l、适应人生新阶段
2、肩负历史新使命
3、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学习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四)思考题
1、如何理解大学精神引领人生新阶段?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
3、谈谈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项目二 理想信念教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帮助大学生领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是自身成才的现实需要,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及其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3、化科学理想信念为现实的条件、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
1、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3、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四)思考题
1、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2、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项目三 爱国主义教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帮助大学生领会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爱国主义的概念
2、经济全球化与弘扬爱国主义
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
(三)教学内容
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3、做忠诚的爱国者
(四)思考题
1、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2、怎样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3、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项目四 价值观教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的本质、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等问题,从而领悟人生真谛、努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l、“人生观”、“价值观”及其相互关系。
2、马克思主义对人生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3、如何理解“人生环境”
(三)教学内容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四)思考题
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2、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
3、为什么说人生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
项目五 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习惯;了解、掌握道德对婚姻家庭的基本要求,为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l、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3、社会公德与公共道德的区别
4、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与个人意识之间的矛盾
5、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内容和积极意义
6、爱情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的内容
(三)教学内容
l、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4、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5、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6、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7、职业生活中的道德
8、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四)思考题
l、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2、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诚信品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倡导和实践为人民服务?
4、你认为哪些道德遗产应该继承和发扬?
5、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如何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6、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8、当代大学生应当怎样认识爱情与人生?
项目六 职业观教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分析就业和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做好人生的职业规划。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l、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2、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正确做好人生的职业规划
(三)教学内容
1、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3、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四)思考题
1、怎样正确理解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就业问题?
2、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你打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3、怎样做到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材?
项目七 社会主义法制观教育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帮助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重要的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并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认识学法、知法与护法
2、理解和区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治观念
3、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5、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体系
(三)教学内容
1、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4、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5、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6、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7、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8、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四)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4、如何认识我国宪法的特点和原则?
5、如何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6、我国有哪些实体法律制度?
四、实践环节内容及要求
(一)实践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学生:
1.能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会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
(二)实践内容
时间 | 教学内容 | 计划学时 | 教学要求 |
学期前半段 | 观看思想道德和法律相关视频、读书笔记、学生论坛等 | 2 | 撰写观后感,文字量不得少于1000字,以此作为学生的作业记载,纳入平时成绩考核。 |
学期后半段 | 参观革命历史类纪念馆、社会调查 | 2 |
五、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时数 | |
绪论 |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 4 |
第一章 |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 4 |
第二章 |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 5 |
第三章 |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 5 |
第四章 |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 4 |
第五章 |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 4 |
第六章 |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 5 |
第七章 |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 3 |
第八章 |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 8 |
答疑辅导 | 3 | |
理论考试 | 3 | |
合计 | 48 |
六、考核方式及要求
考核方式为考查。
内容:教学大纲所规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要求:学生能识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能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里简介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由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实践作业、课堂实践情况予以评定)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采用集体阅卷方式,由各阅卷老师根据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据实评定)。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修订版
(二)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4、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5、周恩来:《我的修养要则》
6、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
7、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8、胡锦涛: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9、《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10、《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11、张伟胜:《是什么让他们感动中国》
八、其他说明
1、教学建议;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05方案”中规定的我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衢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程,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担任本课程教学的教师,要树立起“问题意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严谨的理论阐述与生动的案例分析相结合,口授心传与多媒体辅助手段相结合,注重课堂互动,引导躬行实践,把本课程的学习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增强本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暑期社会实践由社科部指定主题,要求学生在暑期完成并写出实践报告,实践报告由教研室全体教师统一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