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介

发布者:社会科学部发布时间:2018-05-15动态浏览次数:3293

一、本课程在本校学生培养中的定位与目标

课程定位: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具备成为一名优秀技工的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具备较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基础和政治素质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中学分最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在学校培养目标中,承担着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国情,深刻认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及其反映我国发展的特殊性、规律性;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增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自觉性等重要功能。

课程目标:

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理论精髓。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使学生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真正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使学生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的科学道理。使学生学会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教学条件

1.师资:

拥有副高以上职称专任教师3人,讲师2人;兼职教师:副高以上职称一人,讲师一人,外聘教师1人(副高)。

2.教材使用:

使用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教出版社200820092010)。辅助教材为教师自编的具地方特色的理论教材。

3.教学资料:

学校图书馆在社科部分设一个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专用资料室,学校预算中每年都给予专款购买相关的书报、音像等资料,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专用资料室的资料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拥有《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各种音像资料。开发和建设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导学主要问题、课后思考题解答、测试题库、课程拓展(答疑解惑、参考书架、学术参考、经典案例、视频欣赏)、重要时政信息等,学生可以随时登陆,进行学习。

三、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共包括十五章的内容,按内容的逻辑结构分为五大知识模块。

一是课程总论模块(12学时):包含第一、二章,描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及其精髓。

二是毛泽东思想模块(10学时):包含第三、四章,分别介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经验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经验。这是毛泽东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它们分别回答并在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问题。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理论模块(12学时):包含第五、六、七章,分别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这一模块是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内容。

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模块(16学时):包含第八、九、十、十一章,分别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四大方面的基本制度要求和建设内容。这一模块也是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帮助大学生理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环境和保证模块(6学时):包含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分别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需的国际环境、外交政策、祖国统一等基本环境及其依靠力量、领导核心等保证。通过这一模块的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0学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2学时)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6学时)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4学时)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4学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4学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4学时)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

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6学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4学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学时)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第十一章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学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2学时)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新发展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2学时)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1学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学时)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四、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

4.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6.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7.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8.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9.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1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长期性。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发展战略。

1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14.关于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15.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

18.共同富裕问题。

19.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重大意义。

2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3.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建设的根本任务、指导方针。

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6.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28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内涵;当今国际局势的总体特征。

29.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30.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及其实现。

31.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难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3.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5.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与中国革命、中国社会发展之特殊性、规律性的关联把握。

6.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必然性、正确性的分析。

7.正确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8.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9.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10.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11.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体特征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表现。

1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14.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现实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联性把握。

16.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

17.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8.政治体制改革。

19.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多党制的区别;对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人权是理解。

20.我国基本政治国情及其特殊性在政治制度、政治运行机制、国民政治素质方面的主要表现。

2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2
.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在现实实践中处理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关系。

23.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战略构想的一贯性和连续性;新世纪新阶段党和政府对台的方针政策;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之关系。

24.对战后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认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5.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6.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解决方法: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有效挖掘课程理论的真理性(包括真理的与时俱进)、价值性(包括方法、立场和归宿)及实践成就;知识教育和理论思维训练要服从思想教育的目标,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必须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

2.完善教学的内容体系。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讨论和不断总结,在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的基础上,把教材内容体系转化为更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理性基础、逻辑力量在解决重点、难点以及热点、焦点问题中的功能和作用;通过适当融入学科研究新成果、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借助相关典型案例、发掘利用衢州本地特色优势教育资源,加强课程教学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采取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分析比较法、学习归纳法、讨论法、演讲引导法、个案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并伴有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革命历史相结合、理论与现实基础相结合、讲授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讲授与质疑讨论相结合、课堂提问与复习巩固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现实表现相结合。

4.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围绕理论教学,坚持课内实践教学、课外校园实践教学、校外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加强理论学习中学生的感性支撑。

五、实践教学的设计与效果评价

(一) 实践教学原则:

1.坚持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运用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去引导学生发现社会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疑惑。同时,用实践教学来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在实践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能够通过实践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难点问题。

3.注意时代性和创新性。在实践教学中,坚持引导学生把握好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学生能够了解党中央的最新决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并能通过实践不断增强学习理论、应用理论的能力,增强适应社会、建设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设计:

1.课内实践教学: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活动,如互动性讨论、辩论、问答、情景模拟及演讲等;放映相关课程主体内容的视频等;指导学生开展课内研究性学习活动。

2.课外校园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研究活动、校内调研活动;参与指导有关联的学生社团活动和二级学院性质的学生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任课教师、校内专家、外聘专家、领导、名人、校友在校开展的相关讲座。

3.校外社会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在大学第一个暑假进行指定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实践报告,并统一审阅,评出优秀报告以鼓励学生;组织优秀学生参观社会实践基地。

 实践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实践参与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参与,及撰写研究论文、考察论文、调查报告、学习心得等。考核方法主要是采取成果考核(如论文、调查报告等)与过程考核(包括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参与)相结合。

(三) 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手段:

1.通过对学生假期调查报告的审阅,了解学生对于社会调查和写作调查报告的基本要求、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2.通过课外学习研究成果、心得的审读,掌握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

3.通过介入学生社团性活动和主题性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了解学生对科学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进程,最后综合评定效果并做出针对性调整。

六、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从重知识考核转为重思想考核和分析应用,并把试卷考核与课程论文、平时表现、假期社会调查报告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试卷的设计上,强化考查学生思想认识和分析应用的功能;课程论文主要考查学生对学术规范的掌握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表现中的旷缺课等课堂违纪成为成绩评定中的倒扣依据,而主动积极的课堂表现记录则成为成绩评定中的奖励依据;经由任课教师假前专门辅导的寒假社会调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调查报告的成绩,成为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